首席評論
  □何 龍
  “智庫”一詞這些年在中國開始流行。據統計,中國智庫數量目前已達426家,僅次於美國。全球100家頂級智庫中,中國占六席。
  但中國智庫的生存狀態和運行狀況如何?新京報昨天的一篇報道給我們留下的印象並不樂觀。這篇報道引用了一家“智庫”負責人的話說:“我們首要的是讓領導滿意。課題項目爭取過來,我們也想獨立研究,但是經常有政府部門的人暗示我們,他們領導希望的方案是什麼樣的。不按領導的意思走,課題就通不過。”
  這一狀況令“智庫”的體制改革被提上議事日程。據報道,直接為中央決策提供服務,名列世界智庫百強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正在醞釀一次史無前例的內部改革。
  “智庫”說白了就是智囊團。它由各學科的專家學者組成,為決策者提供咨詢服務,是現代領導管理體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有時被稱為“外腦”,就是因為它屬於外設機構。
  但智囊在中國一開始就與體制有著“血濃於水”的關係。在中國曆史上,軍師、謀士、參謀、門客等都是“智囊”,都算“體制內人”。“門客”嚴格地說不算體制內人,但他們由別人供養,也就成為“小體制”內的人了。
  到今天,許多智庫仍然保留體制的屬性,從中央到地方的社科院、研究中心和研究所等,都有編製有級別,是“全體制”運行的。
  有所不同的是,現在有了民間咨詢機構,國外的智庫也頻頻受邀進入中國。上世紀八十年代,時任上海市長的朱鎔基採納了邀請國際著名企業家擔任顧問的建議,聘請了“洋顧問”。1999年,廣東創辦經濟發展國際咨詢會,也開始聘請“洋顧問”。到2011年,世界500強跨國公司及世界著名科研機構的高層領導人共130多人被聘為省長經濟顧問。
  顯然,如果專家的命運完全掌握在領導人的手裡,那麼領導聽不聽專家意見,就要看他們的涵養和心情了。而我們的領導通常要掌聲有掌聲,要喝彩有喝彩,要學位有學位,要頭銜有頭銜,很容易被捧為“全才”,或者自視為“全才”。這樣能呼風喚雨的領導,往往不容易聽從“部下”諸葛亮的計策。
  這樣的體制環境,讓一些專家學者養成了為領導提供決策鋪墊和化妝的習慣,所謂的“智庫”就變成領導的“智褲”,最後連自己也出現“智障”了。人們經常稱專家為“磚家”,就是因為他們經常說出一些上不接天下不著地的雷人雷語。
  這次對“智庫”的改革動力,據稱是來自國外智庫的挑戰。但國內的一些“智庫”不能提供真正的智力服務,逼使人們紛紛聘請“外腦”,錢被別人賺了還是小事,而智庫出現“智障”、向決策者提供“餿主意”才是大事。“外腦”之所以能起到真正的智囊作用,恰恰因為它能夠獨立思考,不需要看領導的臉色“獻計”。
  養“門客”與請智庫都需要花錢,但花錢的結果卻截然不同,在這一點上人家就比我們聰明,於是他們才會有蘭德公司這樣的著名智庫。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智庫只能是“外腦”。美國鋼鐵公司創始人卡內基曾說過:“將我所有的工廠、設備、市場、資金全部奪去,只要留下我的成員,4年後我仍將是一個鋼鐵大王。”卡內基去世後,人們在他的墓碑上鐫刻道:“這裡安葬著一個人,他最擅長的能力是把那些強過自己的人組織到他管理的機構中。”
  但卡內基的企業是自己的企業,他知道用人不善只會坑害自己。——然而我們需要對用人的結果負責嗎?
  (作者是本報首席評論員)
  何龍  (原標題:“智庫”都聽領導的將會變成“智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c11dclgb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